1 1898年是近代中国值得铭记的一年, 这一年发生了许多让人感念的故事。 最为惊心动魄者,莫过于戊戌变法。 只是万般遗憾, 这场变法图强的爱国救亡运动, 仅仅维持了百日就被“腰斩”。 而这一年的7月, 在上海一个书香世家, 一个叫叶企孙的小孩呱呱坠地。 其父叶景沄是位爱国人士, 痛心于国家饱受列强欺凌, “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,才能治国平天下。” 他决心将儿子培养成国之栋梁。 ▲ 少年时代的叶企孙 在培养叶企孙上,他干了两件事。 第一件:重修身。 他为叶企孙立下规矩: “慎择友、静学广才、 行已俭、待人恕、勿吸鸦片、 勿奸淫、勿赌博、勿嗜酒、勿贪财。” 这使叶企孙从小便养成了温润的君子之风。 年少时跟朋友发生“因小故而致割席”之事, 也被他写入日记,惆怅了一辈子: “一时之忿,至今思之,犹有隐痛。” 第二件:重格致。 叶景沄非常推崇西方科学, 所以除了让叶企孙熟读经史子集外, 更让他钻研西算、理化、博物等课。 ▲ 叶企孙报考清华学堂时的留影 1911年,大清王朝寿终。 派遣留学生的游美肄业馆改为清华学堂, 并开始对外招生。 这一年,未满13岁的叶企孙, 干了一件让人叫绝的事——报考清华,竟被录取。 1915年,他听了一个科学报告后, 心中风雷激荡,在日记中写道: “吾国人不好科学, 而不知20世纪之文明皆科学家之赐, 中国之落后,在于实业之不振, 实业之不振,在于科学之不发达。” 于是17岁的他,联手同学刘树墉, 干了一件更让人叫绝的事, 成立了清华校史的第一个学生团体——科学会。 并亲自拟定了会员守则: “不谈宗教;不谈政治; 宗旨忌远;议论忌高; 切实求学;切实做事。” 每两周举行一次的科学报告会, “选题之广和内容之精,开一时风气。” ▲ 叶企孙(右二)与清华学堂同学合影 2 1918年,叶企孙顺利通过毕业考试, 被派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。 后转入哈佛大学攻读物理博士, 师从诺奖获得者布里奇曼。 读博期间,他又干了两件很牛的事。 第一件:与别人合作,测出了最精确的普朗克常数h值。 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16年之久。 第二件:验证了流体静压力对磁导率的影响。 这是20世纪高压磁学的一个重大进展。 ▲ 1919年,芝加哥大学中国留学生合影。二排左六为叶企孙 如果按这一轨迹走下去, 叶企孙在科研上的成就不可限量。 故1923年他取得博士学位后, 导师一再挽留他留下来。 但叶企孙动情地说: “祖国以巨万金钱供给吾等, 当刻苦以读,不可挥而费之, 唯求他日归国以报也。” 他决定回国当一名大学教师, “一两个科学家救不了国, 中国需要一个科学家群体。” 正是源于这样一种考量, 他决定放弃自己的专业研究。 “我要教书育人,培养更多科学家。” 1925年,回清华任教的叶企孙, 干了第一件影响百年中国的大事: 他在清华创建了物理系。 物理系虽然建起来了, 但能上课的教授只有他一人, 他一个人撑起了整个物理系, 一年级讲普通物理, 二年级教电磁学, 三年级教光学, 四年级则带学生写毕业论文。 叶企孙教书尤善引导。 讲授电磁学时,他发现班上有个学生, 总是低头看书不听课, 可提问,他却对答如流。 于是,师生间有了如此对话: “你能看懂这本教材吗?” “能……快看完了。”学生很紧张。 “以后的课,你可以不来听了,我批准你免课,但实验绝对不许缺课。” 在之后一次电磁学考试中, 该学生信心十足地交了卷, “至少得95分以上。” 但最后却只得了83分。 叶企孙说:“你理论成绩几乎得了满分,但40分的实验题,你只得了25分。实验不行,将来不会有大出息。” 学生心服口服,从此专注于实验。 1956年,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。 这个学生,就是李政道。 李政道说:“企孙老师改变了我的命运。” ▲ 1956年,李政道、杨振宁获得诺奖 “凡是出人才的地方, 必然是科学文化最盛行、 科学土壤最肥沃、 科学气氛最浓厚之地。 比如欧洲哥廷根和美国芝加哥。” 1929年,叶企孙又干了第二件震动中国的大事。 他发起组建了清华理学院, 设置了算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心理、地学6系。 并担任理学院院长和物理系系主任。 中国科学研究停滞数千年, 因为叶企孙,第一次有了万丈雄心: “除造就科学致用人才外, 尚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, 以求中国之学术独立。” 而正是理学院的设立, 清华才从有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学校, 一变而成为名实相副的大学。 而正是理学院的设立, 才让清华逆袭到了如今的地位。 ▲ 1932年,清华物理系职工合影 3 担任清华理学院院长, 对叶企孙而言其实是一种牺牲, 他必须放弃自己喜欢的传道授业和专业研究, 而把主要精力用于行政工作, “聘任一流学者是我的头等大事。” 理学院虽然设立了, 但没有好教师便只是空壳。 于是,叶企孙开始四处求贤。 他请来的第一位贤良是吴有训。 为表示对吴有训的敬重, 他作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: 把吴的工资定得比自己系主任的还高。 后来他发现吴有训工作能力很强, 又让他接任自己的物理系主任一职。 1937年,他又辞去理学院院长职务, 立主吴有训接替自己。 叶企孙的辞职,一不是自己不行, 二不是众人反对,三不是已到退休年龄, 相反,他辞任院长职务时才38岁。 “所做一切,皆出于公心,皆为大局。” ▲ 吴有训 叶企孙求贤为人所称道的, 还在于他没有门户之见。 1931年,理学院教授讨论会, 熊庆来提出聘请华罗庚为教员, 其他教授都露出惊讶之情。 “他只有初中学历,还是个残疾人。” “清华从来没有这种先例。” 大部分教授都不赞同。 这时,叶企孙站起来拍板: “清华出个华罗庚是好事,不要为资历所限。” 他破格提升华罗庚为教员, 并让其讲授大学微积分课。 不久,他又派华罗庚去英国深造, 这才有了世界一流大数学家。 华罗庚说:“我一生得他爱护无尽。” 正因不拘一格、无私举贤, 他为理学院请来了吴有训、熊庆来、萨本栋、张子高、周培源等一大批国宝级科学家。 理学院遂成全国研究科学之中心。 ▲ 1929年,清华大学教师合影。左起:陈岱孙,施家炀,金岳霖,萨本栋,萧邃,叶企孙,萨本铁,周培源。 二十年代中国的科学教育, 包括最有声望的大学在内, 还尚未有开展实验研究的。 当时科学教育偏重于课堂说理, 对实际操作一无训练。 叶企孙深知此弊, 于是他干了第三件大事——将理学院建成实验研究中心。 在他四处化缘筹款之下, 物学馆、博物馆、生物馆、化学馆、 水利馆、机械工程馆、航空工程馆等实验室, 像一个个蘑菇般从理学院生长出来, 就此开创了高等院校进行科学研究的先河。 解放后,中科院第一届数理化学部委员中, 清华毕业生占了二分之一多, 可见实验研究之巨大作用。 ▲ 1935年清华物理系部分师生合影,前排左四为叶企孙 4 在担任理学院院长和主持校委会期间, 叶企孙干了影响百年中国的第四件大事: “借鉴欧美科学史和发展史, 做好新科技领域的开拓性工作, 占领世界科技的多个制高点。” 王淦昌大一时酷爱化学, 叶企孙觉得这个学生极其聪明, 于是三番五次引导他转学核物理。 最终,王淦昌成了“中国的奥本海默”。 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之父。 ▲ 王淦昌 王大珩赴英国留学时, 改学了应用光学专业。 “这是叶先生的深谋远虑。 抗战前中国光学工业是零, 而国防需要光学机械。” 后来,王大珩成了“中国光学之父”。 叶企孙送赵九章出国留学时, 让他攻读大气物理、地球物理学。 后来,赵九章成了“中国卫星之父”。 钱学森报考清华留美考试时, 学的是铁道机械, 叶企孙建议他改学了航空机械。 后来,钱学森成了“中国导弹之父”。 这样的例子,还有很多。 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, 叶企孙的战略思想极其成功。 两弹一星功勋一半是他学生, 这绝不是偶然。 ▲ 1941年清华大学校领导合影。右起:叶企孙,冯友兰,吴有训,梅贻琦,陈岱孙,潘光旦,施家炀 5 “叶先生对我们的最大影响, 不仅是在做学问,更是在做人上。” 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说。 叶企孙一生对学生爱护无尽。 “我经济困难没钱回家, 叶先生就给钱让我回家。” “中国奥本海默”王淦昌说。 “叶先生总是把特供奶省下来, 给患病和体质不佳的学生喝, 我喝过他多次特供奶。” 北大教授张之翔说。 一次和学生聚餐时,微醺的叶企孙感叹: “我课上得不好,对不住你们。 但对得住你们的是, 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……” 这也许是世上最美的酒后真言。 最好的教化是润物细无声的。 很多学生就这样从他身上学会了做人。 原华南理工校长、中科院院士冯秉铨, 毕业四十年后写信给叶老: “40年来,我犯过不少错误, 但有一点可以告慰于您, 那就是我从来不搞文人相轻, 从来不嫉妒比我强的人。” 1940年代,钱三强留学法国, 师从居里夫人女儿女婿约里奥一居里夫妇。 1948年,他决定回国时, 居里夫妇依依不舍地挽留: “你是我最优秀的学生。” 但钱三强说:“出国前, 我从叶先生身上懂得了一个理: 科学与爱国是不可分离的。” ▲ 1935年,叶企孙与亲戚及熊大缜合影 6 叶企孙有一得意门生叫熊大缜。 1937年,抗争爆发后, 他对老师说:“我要去冀中抗日。” 叶企孙不同意他前往冀中, 然而“事关民族救亡,我无法阻止,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阻止”。 于是熊大缜投笔从戎, 来到吕正操领导的冀中抗日根据地, 组建了一个技术研究社, 研发烈性炸药、地雷等军需品。 不久,熊大缜派人与老师联系, 请求技术支援和帮买军用物资, 叶企孙“毫不犹豫地答应了”。 他先是筹款三万多元, 购买了炸药原料、无线电零件等军需品, 然后又介绍汪德熙、李广信等人, 前往技术研究社支援熊大缜。 ▲ 熊大缜 后来炸碎日军机车的反坦克地雷, 就出自熊大缜的技术研究社, 而不是电影《地雷战》中由农民制成。 美国外交官考察冀中抗日根据地时感叹: “真有本事,美国有的技术你们都有了。” 1939年,国共关系恶化, 抗日根据地发起锄奸运动, 熊大缜被诬陷为特务而遭逮捕。 在没有调查核实的情况下, 被锄奸队用石块生生砸死。 叶企孙闻之,悲痛至极: “神思郁郁,心绪茫然,每日只能静坐室中,读些英文小说,自求镇定下来。” 这事从此便成了他心里放不下的石头, 他在日记里写道:“每逢端午,吾便想到大缜。” 新中国成立后,他四处奔走,为熊大缜鸣冤。 ▲ 叶企孙(中)、熊大缜(左二)与抗战士兵合影 7 不料鸣冤不成,反受其累。 1966年,“文革”爆发。 因为熊大缜一事, 叶企孙被指控为中统特务介绍者, 成为“国家罪人”,锒铛入狱, 被北京卫戍区监狱关押一年半。 看过提审记录的黄延复说, 他所有的话,其实只有一句: “我是科学家,我是老实的,我不说假话。” 后因找不到证据,他被释放回校。 之后多次被红卫兵隔离审查, 遭受暴风骤雨般的折磨后, 他开始精神失常,出现幻觉幻听, “他喝一口茶,电台就说他喝茶不对,他走出门,电台就叫他马上回去。” 侄子说:“你是学物理的,知道电波透不过墙,根本没有这种事,是幻觉。” 他说:“有,是你耳朵聋,听不见。” ▲ 1962年的叶企孙,这也是他毕生少有的含笑的照片 之后他再次入狱,出来时, 已身患重病,小便失禁, 双腿难以站立,身子弓成九十度。 不少人在中关村一带见到过这样的情景: 叶企孙弓着背,穿着破棉鞋,踯躅街头, 碰到学生模样的人便说:“有钱给我几个?” 后来他又渐渐恢复了一些神智, 有一次钱三强在马路上碰到他, “马上跑上去跟先生打招呼, 表示关怀,先生一看到他来了, 马上就说,赶快离开我,赶快躲开, 以后见到我,也不要理我,躲我远远的。” 这时候了,他还害怕牵连钱三强。 ▲ 叶企孙住过的清华园北院7号 1977年1月初,在生命的尽头, 钱临照去看他时,他取出《宋书》, 翻到范晔写的《狱中与甥侄书》, 反复叨念其中一句话: “吾狂衅覆灭,岂复可言, 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, 然平生行已在怀,犹应可寻, 至于能不,意中所解,汝等或不悉知。” 1月13日,他终于撒手西去, 临终前口中喃喃:“回清华,回清华……” 十年后,在吕正操将军努力下, 他和熊大缜才终于得以平反。 ▲ 1949年,陈毅与各界人士合影。左起:叶企孙、潘光旦、张奚若、张子高、陈毅、周培源、吴晗。 “他从没对任何人讲过自己的悲惨, 他觉得历史上被冤枉的事情很多, 所以没有必要感叹自己的人生。” 叶企孙的侄子叶铭汉院士说。 这是怎样的一份厚道啊! 当别人问及他遭遇时,他只是一笑。 当有人问他是否绝望时,他平静地说: “我有物理,有书,有天空,有深邃的精神。” 幼年的叶企孙十分迷恋星空, 那时的他也许不知道, 他在空白处栽种的一切, 以后会那样灿烂地照亮中国的天空。 |
|手机版|xingfujia.org
( 京ICP证130194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146号 )
GMT+8, 2021-12-25 22:06 , Processed in 0.040343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